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本课以“太阳和月亮”为主题,是第十单元的首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诗歌共有两句话,先写了弯弯的月儿像小船,接着展开想象坐上月亮船到太空,看到了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只”的用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②用听读法识字。
二、说教学准备
字词卡、音乐碰带、《晴朗夜空图》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主要采用谈活法、直观法、情境法、讲授法等。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于一年级学生,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安排了如故事引入,教具设计富有童趣,音乐欣赏,做游戏等。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比如自己练读课文,当小老师,认读生字,互检生字等等。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设置六个环节。
第一,故事引入。
通过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第二,指导看图。
1.出示图画,让学生观察: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并指名学生上台将相应的词卡贴上去。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2.让学生自由对丁丁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熟读课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从小培养。我采用的形式如下:
①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②老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③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可以问同学或老师。
④指名读文,学生评议。
⑤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
⑥齐读课文。
第四,认读词组并理解。
1.出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让学生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出示“弯弯的月儿”,让学生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
老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感情朗读课文。
用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老师说: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第五,认读生字。
1.出标贴有字的苹果树。
2.让学生当小老师把会读哪些字就摘下苹果,领大家读一次。
老师重点指导“里、月”的组词,多音字“只”的用法。
3.小组合作识字,交流识字要点;
分析部件:只、尖、里。数笔画:在、见、猜谜语:月
4.扩展识字方法,让课内外知识相融合,努力开展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桌互检生字,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我是谁”,巩固生字。
第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让学生跟唱。
2.配乐朗读,练习背诵。
3.动手画一画,“晴朗夜空图”。
语文说课稿 篇2一、 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
《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登月成功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想像能力,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 学习对象分析
我们的学生虽然不具备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缺点是思考不够深入。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初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上网的操作方法。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讨论达到知识互补,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学习媒体设计
考虑互联网知识良莠不齐,学生上网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本课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和Internet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浏览局域网了解信息,利用超级链接登陆教师申请的BBS站点上交流思想。课前,利用Flash制作网站《月亮上的足迹》,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和相关的网站在我的个人网站上链接好,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眼界。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所得,并通过BBS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网络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或媒体,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四、 学习过程设计(设计思想及网络环境运用分析)
(一)新课导入,资源共享,成果展示
(成果汇报)展示学生网上搜集的关于月亮的文化知识,引入月亮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学生可将自学成果发表在BBS论坛中,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将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学生可以提出疑问,教师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生可以到网上查询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你说我说大家说)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1)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 ……此处隐藏3216个字……对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学生心中都有许多话想要倾诉,而此时的小练笔更能突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一版块中,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项选择的机会。
如:黄河我想对你说……
艄公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学生在对不同的角色的选择与对话中更好地诠释了自己对课文,对生活的理解。课后,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几个多项选择的作业: 1、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 2、搜集有关“勇敢、智慧”的名言背下来。3推荐阅读:《森林的主人》或《鲁滨逊漂流记》。
最后说板书设计:
一幅好的板书,不仅在内容中概括分析、准确精要、恰到好处、浑若天成、而且在形式上也各具一格、自成一体、结构精巧、情趣横生。板书作为一种形象的无声语言,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从有声语言中获得的印象,而且能创设课堂审美情境与和谐气氛,引起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产生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艄公 沉 着 镇 静
黄河的主人 战胜困难
乘客 谈笑风生 从 容
语文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三、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学生跟老师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将以往的“要我学什么”变成现在的“我要学什么”。
我们还确定学习重点: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学习难点:能说出文章关键句的内涵。预设用1课时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习过程
为完成学习目标,我引导如下:
第一段:课前自学。
学生利用课前30分钟左右时间自学,自学内容是教师编制发放的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学生自学基本上能弄懂导学案中50%的问题;余下的对学,即“找学习对子”或小组成员,对余下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弄懂近70%,初步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余下的30%属疑难问题,留待课上展示时师生共同解决。
魏书生说:“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其实课前自学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充分地预习,能激活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
第二段:高效课堂课中展示。
(这是我们课改后的教室——学生分组对坐,各组都有自己的学习领地,小黑板环绕在教室四周,以便各小组进行课中展示。高效课堂学习小组评价表,方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及时评价。现在教室的任何地方都能成为课中展示的焦点。)
课前8分钟,我让课代表分配好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各小组长抽签明确要展示的内容,组员则抓紧时间板书。上课铃响后,老师带领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后,紧接着用5分钟站立交流。站立交流一是让展示的同学打好腹稿准备发言,二是让其他同学讨论本组答案,并看其他小组的板书,看有没有需要补充、质疑、对抗的内容。这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心环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集中体现。交流结束后,学生开始分组展示,进行学习。
本课的具体学习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我设置为整体把握。主要是看看学生预习得怎么样。我设计问题如下:想想编者为什么以这样的顺序编排三篇短文,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抽到签的小组展示的答案是:“这三篇短文是递进关系,《热爱生命》提出问题,《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信条》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问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这时有其他的小组提出观点:“我们认为是总分关系。第一篇总写,后两篇分写。”
看到两个小组都没抓住要点,我就提醒:“我设置这道题,是想让你们‘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不行’。它明问三篇短文的内在联系,暗问文章的主旨。能不能围绕主旨来回答这道题呢?”有学生回答:《热爱生命》提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命题,要我们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觉得烦恼。《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信条》则阐述了具体做法,告诉我们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人们在生活中,要遵守那些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最基本的规则,如讲究卫生、注意营养、要观察生活、要与人和谐相处等等。接下来,我用课件显示三篇短文的联系和主旨,让学生能整体把握文本。这是本课的重点。
第二环节,我设置为局部探究。三篇短文意味隽永,常读常新,我把她们奉为我精神世界的一弘清泉,正因如此,我希望学生能和我产生共鸣。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深入文本,找出自己深刻领悟了的句子,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展示组的同学站在该组黑板前,“下面由我为大家展示,我们组选择的句子是《热爱生命》里的‘生之本质在于死’,我们认为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一生是极短暂、极有限的,死亡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终极归宿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该学生谈句子内涵没能紧扣文本,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学生可以用《热爱生命》的最后几句话“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来阐释怎样珍惜生命。同时,我引用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一段,引导学生弄懂这个句子的意思,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好好地幸福生活。
其他组的同学也踊跃选择句子谈体会,为本组加分。有同学选择了《热爱生命》中“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句话,他说,当他看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看到操场上清澈的露珠和草丛中有“二虫斗”时,他都会觉得生活无限美好。这时我点拨一句,“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周遭事物,就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精彩,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