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思维小故事
哲理思维小故事1
茱莉亚是一个具有犹太血统的老人,退休后,在学校附近买了一间简陋的房子。住下的前几个星期还很安静,不久有三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垃圾桶闹着玩。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跟年轻人谈判。
“你们玩得真开心。”他说,“我喜欢看你们玩得这样高兴。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垃圾桶,我将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块钱。”
三个年轻人很高兴,更加卖力地表演“足下功夫”。不料三天后,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从明天起,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年轻人显得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他们每天继续去踢垃圾桶。一周后,老人又对他们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
“两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两毛钱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这里表演呢,不干了!”
从此以后,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哲理思维小故事2
一种高产量的土豆传到法国时,当时,法国农民并不感兴趣。为了提倡种植这种土豆,法国政府花了大气力搞宣传,但效果甚微。优良土豆被冷落。
后来,有人出了一个“怪招”。不多久,人们突然发现,在各地种植土豆的试验田边,都有全副武装的哨兵日夜把守。
一块庄稼地怎么会有哨兵把守呢?周围的农民觉得奇怪,他们判断道:这里种植的东西一定非常金贵。
于是,他们经常趁着士兵“疏忽”时溜进试验田,去偷土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偷来的土豆拿回家去种在自家的地里,用心侍弄。
一个季节下来,这种土豆的优点广为人知。新土豆就这样被推广到法国各地,成为最受法国农民欢迎的农作物之一。
哲理思维小故事3
我一直记着这样一个场景:两个孩子在树荫下玩,这时,一个孩子好象发现什么似的,惊道:“咦,光会走呢!这片叶子刚才还在树荫里,现在却在光里。”两个孩子一会儿看看树荫,一会儿看看光,好象在探究着什么。
当我的人生被“树荫”笼罩、被阴影笼罩,我就会想起这个场景,想起孩子说的那句话:光会走呢!
不管眼前的阴影多么浓重,我都能始终保持一颗有“光”的心,相信光正在路上!相信光正向我走来!
没腿的不倒翁
小时候,很喜欢玩不倒翁。父亲给我买了很多种不倒翁,据我观察,发现这些不倒翁,都是没腿的。
有没有一种有腿的不倒翁呢!一次,我问父亲。父亲说,不倒翁有了腿,就不是不倒翁了,它就会被人推倒。为什么不倒翁有了腿,就会被推倒呢?父亲说,行走的人哪有不跌倒的?不倒翁的“不倒”,是以失去双腿、行走和自由为代价的啊!
从这以后,我渐渐失去了玩不倒翁的兴趣。
哲理思维小故事4
有一家人决定搬进城里,于是去找房子。全家三口,夫妻两个和一个5岁的孩子。他们跑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好不容易看到一张公寓出租的广告。他们赶紧跑去,房子出乎意料的好。于是,就前去敲门询问。这时,温和的房东出来,对这三位客人从上到下地打量了一番。丈夫豉起勇气问道:"这房屋出租吗?"房东遗憾地说:"啊,实在对不起,我们公寓不招有孩子的住户。"丈夫和妻子听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们默默地走开了。那5岁的孩子,把事情的经过从头至尾都看在眼里。那可爱的心灵在想:真的就没办法了?他那红叶般的小手,又去敲房东的大门。
这时,丈夫和妻子已走出5米来远,都回头望着。
门开了,房东又出来了。这孩子精神抖擞地说:"老爷爷,这个房子我租了。我没有孩子,我只带来两个大人。"
房东听了之后,高声笑了起来,决定把房子租给他们住。
哲理思维小故事5
犯人收到妻子来信:你进监狱了,咱家的几亩地没人翻,公婆干不动,我身体不好,还得看孩子。
犯人回信:千万別翻地,地里埋着枪....
一月后他妻子回信::警察来了三四批,把咱家地翻了好几遍,累的吐血了也没找到枪,你把枪藏哪了?
犯人回信:本来就没枪,警察帮忙把地翻了,你赶紧种地吧,其它忙我也帮不上了!
启示:这就是高手!人在哪里不重要,关键能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必须转变观念。
哲理思维小故事6
这是个挺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文盲和儿童是不行的。
提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来”字念什么?
答日:念“涞”。
再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顿时语塞,有的甚至当即断然回答:根本就没有这个字!
而实际上,这个“法”字的使用频率远比“涞”字高得多。一般情况下,认识“涞”字的人不会不认识“法”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这就是思维定式的作用了。三点水加-个“来”念成“涞”,这是汉字中典班的“左形右声”字。当你回答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后,一种思维定式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当提问者借汉字中“来”与“去”相对应的定式发问时,你多半会立即按照“左形右声”的思维方式加以考虑,而“法”却并不念“去”,于是立即否定了这个常用字的存在。
问题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当然,这种“定式”必须有其成因——形成这种定式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若以同样的问题向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发问,“上当”的人就几乎没有。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形成这种定式的知识结构。
这是“惯性”造成的思维定式,在取舍、肯定之间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式的办法,就是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哲理思维小故事7
有两个南方商人,他们各自带了一大批雨伞到北方去卖,因为南方的伞质量好而且便宜。
可到到了北方,他们渐渐发现,北方人很少用伞,因为那里的天气常年干旱少雨,两个商人都陷入困境。
一个月后,两个商人在回家的路上相遇,一个垂头丧气,一个却志得意满。
“看你这样子是把伞都卖了,赚了不少的钱?”
“是啊,都卖了。”
“北方不常下雨,谁用雨伞啊,我都为此而破产了,你是怎么卖掉的?“
“伞还是那些伞,我只是卖的时候把所有‘雨伞’字都改成了‘阳伞’,伞可以挡雨,难道就不能遮阳吗!”
我们的失败,常常因为我们的思维定势,而成功也许只是思维创新的一点小火花,让思维“跳槽”跳出固有的圈子,你肯定会有令人惊奇的收获。
哲理思维小故事8
美术课上,老师拿出一张白纸贴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选各种颜色的彩笔,将各自的名字写在纸上。同学们很纳闷,不知老师是何用意,他们逐一在纸上签名。等全班人都写完,五颜六色的名字占满了整张纸。
这时老师问道:“谁还能在纸上画出一朵花儿?”
大家纷纷摇头,表示不能:纸上已签满字,毫无空隙,怎么可能再画一朵花儿?老师没再说什么,他揭下纸,伏在讲桌上挥笔作画。少顷,当纸重新粘到黑板上时,一朵美丽娇艳的花正盛开其中——原来,老师是把纸翻了过来,用纸的另一面开出了花朵!
一张纸有两面,但学生皆将目光集中于写满字的正面,所以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的签名;而老师则将目光投向没写字的反面,所以看到的是整整一面的空白。
一个人的思维亦具有多面性。生活中,当我们在一些困难和麻烦面前束手无策,无计可施之时,不妨也尝试一下给自己的思维翻个面。
哲理思维小故事9
一哥们在火车站附近手机被偷了,马上请朋友给自己手机发了一条信息:“哥,火车快开了,我等不到你,先上车了!欠你的两万块钱,我放在火车站寄存处A19号柜子里,密码是1685。”
半小时后,偷手机的二货在火车站寄存处A19号柜子前被生擒。
启示:只要能创新,啥问题都能解决。
哲理思维小故事10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
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于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非常良好的商机。
哲理思维小故事11
一帅哥在傍晚陪爷爷散步,不远处有一个气质美女,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爷爷问:“喜欢吗?”帅哥不好意思点点头。
爷爷又问:“想要她的电话号码吗?”帅哥瞬间脸红了。
爷爷说:“看我的。”然后转身向美女走去。
几分钟后帅哥的电话响了,里面传来一个甜美的声音:“你好,你爷爷迷路了,赶紧过来吧,我们在公园大门处。”
帅哥对爷爷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然后默默的把这个电话存下了,高手在民间啊!
哲理思维小故事12
对于苍蝇,人们似乎有这样的思维定式:苍蝇———肮脏———消灭。作为四害之一的苍蝇人们深恶痛绝,我们能否反过来看它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医疗条件很差,不少伤兵不仅得不到外科的医疗处理,甚至连最简单的急救包扎和消炎也来不及。几天后,这些伤兵的创口被丝光绿蝇(天津人叫它绿豆蝇)下了卵而且生了蝇蛆,看起来让人恶心。可是,这些伤兵既不发烧,伤口也不腐烂,相反,创口竟逐渐好转且愈合了。这一奇妙的现象让医生困惑了。
于是有人倒转过来思维了。虽然蝇脏,却能不被细菌感染,这正是说明苍蝇有极强的抗菌功能。
在美国华盛顿,一位老人长期卧床,身上长了大面积的褥疮,使用各种抗菌素均无疗效,医院束手无策了。一位当地医生采用“蝇蛆疗法”,先用绿头苍蝇在马肉上产卵成蛆,然后将蝇蛆处理后放养在患者伤口上,结果褥疮腐肉被蛆虫一扫而光,伤口很快愈合了。
用最肮脏的东西完成了最圣洁的“工作”,这不是反向思维又是什么?
庄子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种葫芦,一下子结了一个大葫芦。葫芦一般是用来盛酒水液体的,由于这只葫芦太大,如装满水肯定会炸裂,倘锯开用它的一半当瓢舀水用又没有那么大的缸。于是庄子这位哲人说话了,你们只知把水装在里面,而不知把水装在它的外面,把它放在河中当船用不是很好吗?
苍蝇有害,却可以变害为宝;大葫芦盛不了水,反过来用水盛它,化废为用。
这就是睿智过人的倒转思维。
哲理思维小故事13
意大利的菲尔劳伦斯开办了一家七岁儿童商店,经营的商品全是七岁左右的儿童吃穿看玩的用品。商店规定,进店的顾客必须是七岁的儿童,大人进店必须有七岁儿童做伴,否则谢绝入内,即使是当地官员也不例外。商店的这一招不仅没有减少生意,反而有效地吸引了顾客。一些带着七岁儿童的家长进门,想看看里面到底“卖的什么药”,而一些身带其他年龄孩子的家长也谎称孩子只有七岁,进店选购商品,使菲尔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后来,菲尔又开设了20多家类似的商店,如新婚青年商店、老年人商店、孕妇商店、妇女商店等等。孕妇可以进妇女商店,但一般无孕妇女不得进孕妇商店。戴眼镜商店只接待戴眼镜的顾客,其他人只得望门兴叹。所有这些限制顾客的做法,反而起到了促进销售的效果。
哲理思维小故事14
60年代中期,当时在福特一个分公司任副总经理的艾科卡正在寻求方法,改善公司业绩。他认定,达到该目的的灵丹妙药在于推出一款设计大胆、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新型小汽车。在确定了最终决定成败的人就是顾客之后,他便开始绘制战略蓝图。
以下是艾科卡如何从顾客着手,反向推回到设计一种新车的步骤:顾客买车的惟一途径是试车。要让潜在顾客试车,就必须把车放进汽车交易商的展室中。吸引交易商的办法是对新车进行大规模、富有吸引力的商业推广,使交易商本人对新车型热情高涨。说得实际点,他必须在营销活动开始前做好小汽车,送进交易商的展车室。为达到这一目的,他需要得到公司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百分之百的支持。同时,他也意识到生产汽车模型所需的厂商、人力、设备及原材料都得由公司的`高级行政人员来决定。艾科卡一个不漏地确定了为达到目标必须征求同意的人员名单后,就将整个过程倒过来,从头向前推进。
几个月后,艾科卡的新型车,野马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了,并在60年代风行一时。它的成功也使艾科卡在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整个小汽车和卡车集团的副总裁。
哲理思维小故事15
一家酒店经营得很好,人气旺盛、财源广进。酒店的老总准备开展另外一项业务,由于没有太多的精力管理这家酒店,打算在现有的3个部门经理中物色一位总经理。
老总问第一位部门经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一位部门经理不假思索地答道:“先有鸡。”
老总接着问第二位部门经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二位部门经理胸有成竹地答道:“先有蛋。”
这时,老总向最后一位部门经理说道:“你来说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三位部门经理认真地答道:“客人先点鸡,就先有鸡;客人先点蛋,就先有蛋。”
老总笑了。他决定将第三位部门经理升任为这家酒店的总经理。
——当我们换个角度跳出惯性思维的方框时,我们就走上了一条新路。
哲理思维小故事16
有个发行环节的商人来我们出版社要我编辑的书,发行部的头儿要我过去介绍一下书的卖点。谁知我还没有说上几句话,那个年轻气盛的商人没搞清楚我是编辑,还以为我是发行科的人员呢,拿话堵我说:“像你这么糟糕的发行人员,还敢向我推销书啊!”
一般人遇到这事可能会生气,可能会辩解,也可能更加卖力地宣传自己的书。我只是心里咯噔了一下,就马上想到策略,于是微笑着对那个小老板说:“是啊,人家说只有糟糕的发行员,没有糟糕的书。像你这么优秀的商人,一定知道如何宣传推销好这本书吧!”我一副虚心请教的样子,老板一高兴就拿起书,一页一页研究起来,不停地找这本书的优点,告诉我,第一应该怎样,第二应该怎样……说着说着,老板发现自己上当了:“哎!这是你的问题,怎么变成我的问题了呢?你很狡猾,很有前途,干脆,到我公司去做吧?”本来我是向他推销我的书的,结果,变成发行商自己发掘书的卖点了。这就是反向思维中转移问题法的魅力了。
去年6月,有个喜欢赖账的人通过朋友向我借了5万元钱,说好了一年内还的,但是一年到期后,他连提都没提。我怕他万一不还了,怎么办呢?之前让他打过一张借条,但是却找不到了。向他要吧,空口无凭,所以很发愁。我想了一下,还是运用了我擅长的逆向思维办法,给那个朋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尊敬的某某先生,一年前你向我借了10万元,现在我手头有点紧,急需钱用,您能尽快把钱还给我吗?
第二天,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很感谢您借钱给我,我一定会及时还给你的。但是,我想你是不是记错了,当时你借给我的是5万元。而且随信还附了一份借据的拍摄图片。这下子我的心就放到肚子里了,我不是想立刻要回钱,我要的就是这个证明啊!有了借据,就不怕他不归还了。
我信奉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脖子以上的区别——思维方式决定一切!”应用逆向思维,经常将问题“倒过来想”,也许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和烦恼。
我们在与对手周旋或面对难题时,常会自然想出一连串的解决之道,而最有实际效果的,总是与通常方法不相同甚至相反的办法。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我们使用的方法越普通,对方拿出应对策略就越容易;我们用逆向思维采用与别人完全不同的办法,对方找到有效应对方式的难度则会增加得更大。所以,逆向思维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益处。
平常的思维,只能让我们成为平常的人;不平常的思维,才能让我们做成不平常的事,进而造就不平常的人。